6月8日,国务院新闻办举行“权威部门话开局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介绍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,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”有关情况。
会上,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介绍,近年来保持了全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形势的总体平稳,年至2022年,全国和死亡人数比前5年分别下降80.8%、51.4%,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比前5年下降54.3%。
但是,王祥喜也特别提到,2023年以来,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,但重特大事故有所反弹。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,消防救援局政治委员徐平谈到,最近的几起火灾有一些共性问题,如违规动火电焊、动火手续未审批等,“特别是北京长峰医院的火灾,严重冲击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底线”。
相比前5年,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下降80.8%,死亡人数下降一半多,应急管理部作为上一轮机构改革新组建的部门,可以说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。小小的百分数的升与降决定了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康还是跌入深渊,百分数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。
一方面,近年来中国安全生产的伤亡人数在大幅降低,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、安全感有明显提升;另一方面,公众对于事故伤亡的“容忍度”在下降,对于贯彻“生命至上”的理念有更高期待,不能容忍有带血的GDP,不能容忍把人的生命作为发展的代价。像长峰医院火灾那样的极端个案,绝不允许重演,痛定思痛,警钟必须长鸣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中,“安全”一词贯穿全篇,共出现了91次,创历届之最,对于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出了专门部署,其中明确要求“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”“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”。
“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”,就要求预防为主的方针,做到关口前移,宁可十防九空、不可失防万一。安全风险不断累积的过程,就是风险由量向质变转化的过程。“向事前预防转型”就意味着,在风险积累阶段就要积极介入治理,这样一来,预留空间就更大、将损害控制在最低程度,甚至使得不发生损害的可能性越高。
王祥喜部长介绍称,应急管理部突出抓安全风险的源头防控、常态管控、监测预警、工程治理,主动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。目前,已实现对6900余家重大危险源危化品企业、3400家煤矿、2400家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在线监测,出现异常自动报警,及时响应处置。紧盯电焊、切割等施工作业和露天矿边坡超设计施工作业、现场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。
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要确保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预警、早干预,寓风险预防于日常安全管理之中,这才是科学治理生产风险的态度。补牢不必等到亡羊,这才是“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”的应有之义。
要守住安全“底线”,必须守住日常生产经营的“预警线”,不守“预警线”,就守不住“底线”,所以“预警线”就是“底线”。
目前,针对长峰医院等几起火灾的经验教训,已部署全国消防安全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2023行动,聚焦违规动火施工、违规电气焊等8类突出问题,全力消除重大火灾隐患,用血换来的教训必须珍惜,消除隐患,就是为了守住安全“底线”。
民以安为乐,国以安为兴。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,意味着从“被动防御”走向“源头治理、主动防控”,从“随机安全”向“本质安全”升级。亡羊之后必须补牢,但补牢不必等亡羊之后。生命不应是随机,安全不应是偶然,安全生产必须是严格事先预防下的必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