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知了
编辑|林画
1972年2月初,美国一架运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,一个笨重的大箱子从飞机上搬了下来,拆开后是一个神秘的地面天线。
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玩意,却将尼克松访华的全过程实时向全球播报,3亿人浏览观看!
尼克松访华期间,更是向周总理炫耀随身携带的“黑匣子”,总理看了后震惊不已,请求出钱买下!
那么,这神秘的地面天线和“黑匣子”到底是什么?周总理为何主动提出买下来?
一切还要从尼克松访华说起!
全程提着神秘“黑匣子”
1972年2月21日,美总统尼克松前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,来之前,尼克松发表谈话:“这将是一次和平之旅……”
上午11时,尼克松及其夫人一行抵达北京机场,周总理率领360人的接待团队在机场等候。
当尼克松总统走下舷梯时,美国防部安全军官黑格紧跟其后,他的手里提着一个显眼的“黑匣子”皮箱,引起了周总理的注意。
机场上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,军乐队奏起两国国歌,检阅三军仪仗队,随后尼克松前往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。
吃完午饭后,尼克松就接到通知,毛主席要同他会见。按照以往惯例,毛主席晚年身体不好,外宾访华,都是先由周总理接待,待外宾离开前的一两天主席才会接见。
如此,尼克松刚来中国访问,就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,可见对其的重视和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决心。
很快尼克松就抵达毛主席的书房,两国最高人的双手紧握,双方又把左手搭上去,笑着握了好一会才松开。
考虑毛主席的身体原因,这场会谈原定只有15分钟,但双方幽默的谈话,使得时间延长到了一个多小时。
这之后周总理继续和尼克松深度交流,双方就两国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谈,并本着“超越分歧,寻求共同利益”的出发点广泛讨论,阐述各自的立场和态度。
心细的周总理发现,不管尼克松走到哪里,他的助手黑格就走到哪里,手里的“黑匣子”也如影随形。
当天晚宴过后,尼克松自豪的喊来周总理,将他手中的录像打开,当天的中美活动全部被记录下来,每个画面都清晰可见。
尼克松笑着道:“如今,美国人民都在电视机旁看着我们今天的访问情况呢!”
周总理听了后吃了一惊,尼克松又继续显摆,他指着黑格手里的“黑匣子”,说:“我在中国每时每刻的行为举止,都会由它记录下来传到美国。”
此时周总理才明白,这个东西是活动型卫星地面站终端,通过这个东西和安置在“北京1号站”的卫星地面站,从而记录尼克松一行的全部过程。
不管他前往国宾馆,还是在会谈中,都能随时随地通过通信卫星传到美国去。
周总理:卖给我们吧
尼克松的显摆和炫耀,让周总理陷入了沉思,他深深意识到了中美的科技差距。
在当时,通信卫星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几个手中,全球最早的卫星地面站就是美国人所建立的。
1945年二战硝烟散去后,英国一位名为克拉克的青年军官发表了《地球之外的接力通信》,提出了利用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实现远距离信号传输的大胆设想。
美国科学家对这篇论文产生了浓厚兴趣,并将研究方向转向人造卫星,并于1954年建立卫星地球站,利用月球对电波的反射,实现无源卫星通信,三年后又发射了颗人造卫星。
随着美国通信卫星技术的成熟,1960年时美国87%的家庭就已拥有电视机,且拥有440个高清电视台、75个超高清电台。
5年后,美国电视机已普及93%的家庭,且多半是彩色电视。
而我国台黑白电视是1958年由天津无线电厂制造的,当时的电视节目少,普及率低,且是租用国外的通信卫星,一旦到期不续费就无法看电视。
虽然早在1958年时毛主席就提出了“人造卫星”的战略目标,1970年4月24日时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升空,但只是象征性意义,相当于大号的“收音机”,并不能用于通信。
同时期的美国,已可实现万里之外的同步通话,我国的通信手段要远落后于此,打一通电话需复杂转接才行,如果信号干扰,那就听不清对方说话。
周恩来深感中国通信领域的落后,事后专门询问了技术人员关于“黑匣子”一事。
当得知“黑匣子”的重要性后,周总理遗憾道:“可惜的是,现在天上还没有我们中国的通信卫星!”说完后,周总理就沉默不语。
其实,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,差一点全球就无法观看此次尼克松的访华全过程。
时间还要提前到前一个月,美安全军官黑格派遣一个先遣小组,同中方交谈尼克松访华的吃住行等事情。
黑格曾担任北约盟军,其处事风格霸气且耿直,行事作风强硬,整个先遣队受他的影响,提出了不少苛刻要求,我方尽量满足。
不过,白宫发言人齐格勒表示,尼克松访华期间全过程必须实况直播,随行记者也要通过卫星播发讯息,希望中国方面能够配合,给予方便。
他的要求让中方人员犯了难,毕竟中国还没有掌握通信卫星技术,不可能展开实况直播。
这番话在中方代表看来这是炫耀、显摆、藐视,想要故意刁难中方,让我国在国际上难堪,进而美方在后续谈判中可获得主动权。
中方代表、周总理助理熊向晖立即召集方面负责人讨论此事,看该如何落实。
不过,国务院文化组负责人于会泳却表示:“我们决不能向美国人民进行电视宣传!”
熊向晖只好将此事上报周总理,周恩来听了后大怒:“岂有此理……这是为新中国宣传还是为尼克松宣传?”
在周总理看来,当时中国在外交上仍比较困难,和西方长期隔绝,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国,以为东方大国是个贫穷、落后的野蛮国度。
而这次尼克松访华,刚好是全球了解中方的最好时候,因此尼克松访华的全程直播,更多的是对新中国的宣传,如果能把握好这个机会,那必然能让中国外交更进一步。
周总理决定,由部门租赁美国设备,在北京、上海各建一个临时通信地面站,且强调租赁期间使用权必须属于中方,不能随意改动频率。
随后,部门成立小组,由长途局和美方技术人员一同负责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的通信保障。
周总理还指示,技术人员要借着合作,学习美方的技术。
就这样,在中美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下,中美两国的直达无线电报、电话、传真开通。
尼克松访华时同周总理“历史性的握手”画面被迅速通过卫星系统传播到全球各地,在国际上影响深远。
整个访华期间,中美之间的国际电话为1314个,通话时间累计为22289分钟,传递电报达1078份,累计386400余字,直播电视节目53小时。
尼克松离开前夕的晚宴上,周总理主动讨论起了“黑匣子”,尼克松知道他的想法,说道:“我们带来的卫星地面站,就留给你们吧!”
周总理摆摆手,笑着说:“总统先生,还是卖给我们吧!”
同年2月27日,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《联合公报》,意味着中美隔绝的时代就此结束,并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开辟了新的前景。
尼克松访华结束后,留在北京的地面卫星站被中国买了下来。
不久后,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,也带来了卫星地面站,中国再次将其买下。
作了人生最后一个重要批示
美、日两国带来的“黑匣子”,大大刺激了周总理和中方技术人员的神经,很多人议论,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拥有这个技术呢?
其实,中国也曾拥有免费使用卫星通信技术的机会。
1971年1月,周总理派助手熊向晖和美方代表齐格勒交谈电视直播落地方案时,齐格勒表示只要中方只要在杭州、上海、北京等地建立地面接收工程,就可实现卫星通信。
熊向晖很高兴,连忙询问租赁费用多少钱?齐格勒毫不在意的表示,自己没处理过这类事情,但租金想必很贵,尼克松访华8天预计需要100万美元。
熊向晖一听,这租赁费用这么贵?当时我国外汇储备才3700多万美元。
不过齐格勒话锋一转,说道:“不用花钱租用,全部费用由美国承担。”
熊向晖听了后很是高兴,美国如此大方,出钱出力,还可让中方实现卫星通信,多好的事情?
他以为自己安排的事情很成功,兴高采烈地向周总理汇报,谁知,周总理听了后大怒:“这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,是涉及我国主权和尊严的问题。”
见周总理发这么大的火,熊向晖这才明白自己鲁莽了,将问题简单化了。如果让西方知道此次直播的卫星终端由美国人负责,那必然会揣测中美外交的主导权,也会让国际上轻视中国。
在周总理的批评之下,熊向晖紧急会见齐格勒,说明了中方的立场,并要求美方给出具体的租赁费用,我方不当“冤大头”。
齐格勒对周总理捍卫主权一事十分震撼,他坦率道:“周总理是世界上罕见的,令人敬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!”
之后,中美就租赁费用达成了一致,租金为60万美元,租期8天,但美方使用卫星通信的费用为50万美元,这样来看我国实际只花了10万美元,绝对没有吃亏。
事后,周总理向部门指示,一定要建立永久性的卫星地球站,改变我国的卫星通信落后面貌。
1973年7月,从国外引进的1号站投产,通过国际卫星开通国际业务。次年又开通了对亚洲、非洲、欧洲的国际电路。
不过,自1970年我国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,就再也没有发射卫星通信,这让三个年轻人钟义信、林克平、黄仲玉着急不已。
他们认为应尽快发射通信卫星,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通信系统。
随后,他们联系了邮电部部长钟夫翔,提出了自力更生发展卫星通讯的想法。
钟夫翔很是重视,让他们成立一个联合调查组,调查最真实的通信现状。
很快,他们就写出了一个报告。但想要让项目立案,必须由人重视才行。他们想到了一向注重科技发展的周总理,决定将报告以书信形势寄过去,让总理尽快搞通信卫星。
林克平是钟夫翔的秘书,他认为想要让总理注意,那只能将信封放在机要文件内,这样周总理才能看到。
就这样,1974年5月19日,这封“群众来信”就放到周总理的面前,信中阐述了中国通信领域的落后,以及发展通信卫星的重要性,建议由通信卫星研制。
周总理看了后很是激动,他叫来秘书,询问当时尼克松访华时留下的卫星地面站在哪里。
秘书表示这个东西仍在北京局放着,周总理得知后连忙作了批示:请计委、国防科委尽快落实卫星通信的制造、协作、使用方针,再按计划分工做出规划,督促进行。
这就是著名的“5.19批示”,拉开了中国研究卫星通信的大幕。
然而,此时的周总理因身心疲惫,常年无休,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甚至有一次连续工作30小时。
全身心投入发展的周总理,因劳累过度,1972年5月时被查出患有膀胱癌,可他依旧不愿,仍超负荷的工作着,不足一年就出现血尿,便血量一天一度超100ml。
“5.19批示”后的11天,周总理因病情恶化,不得不离开工作25年的西花厅,住进解放军305医院,从此再也没离开过。
也正因此,“5.19批示”成了周总理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批示,可他的批示却大大推动了卫星通信工程的发展。
“311工程”紧张进行
接到周总理的“5.19批示”后,李先念、余秋里等国务院立即召开相关会议,就通信卫星进行了讨论,还对这一工程进行了经费预算。
1975年3月31日,中央军委第八次常委会上,批准了《关于发展我国通信卫星问题的报告》,就此通信卫星工程落地。
因报告签署时间为3月31日,因而通信卫星工程代号被称为“331工程”。
第二天,文件经叶剑英副主席签署后,呈送给毛主席传阅。当时毛主席因白内障视力大降,几乎看不到东西,对一般文件已不再阅示。
当秘书征求他的意见时,他表示亲自要看,并让秘书逐字逐句的阅读。读完后,他拿着笔重重画了个圈。
与此同时,文件也被送到周总理面前传阅,此时的周总理虽然在病房内,可他已将这里当成办公室,每次手术后都顾不上休养,继续投入工作中。
当他看到“331”工程落地,十分欣慰,也同意这一报告。
卫星通信不受地形限制,不受地面战争限制,成本较低,可解决偏远地区、乡村的数据传输、电话等问题,因而意义重大。
每个参与“331”工程的科研人员都鼓着劲儿,坚决要攻克通信卫星技术难关。
可实际上技术人员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,通信卫星要发射,就需要卫星、运载火箭、发射场、测控、地面通信站五大系统支撑才行。
不过当时我国的火箭运载能力较弱,只能打几千公里高度,而想要发射静止轨道的通信卫星,需要将卫星打到36000公里高度的赤道上空,这期间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太多。
但科研人员并不气馁,他们先是制造了运力更高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,又紧张投入东方红2号卫星的研制中。
此外,因考虑酒泉发射中心维度较高,不利于通信卫星的发射,需要选择维度低的地方。科研人员跋山涉水,最终在西昌选定场地,也就是如今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。
与此同时,卫星通信站、地面测控站、海上测控船等项目也在同步研发攻克。
当时,科研条件比较差,科研设备性能落后,计算机运转速度慢,文件靠人手写,再让打字员进行存档,简单计算会用上计算尺,复杂计算需要专门的计算中心人员辅助进行。
在东方红2号卫星和运载火箭、发射场调试时,发射架是裸露在大气环境中的,无法防风防雨,一旦降雨,实验环境的空气温湿度无法控制,在这一环境下卫星调试难度加大。
无奈,设计师们决定给卫星“搭个帐篷”,使其不受雨淋,有风时不会有较大变形,工作人员进出马上用橡胶布封闭“帐篷”入口。
因环境潮湿,设计师们又配置了一台除湿器,以控制“帐篷”内的湿度,保证卫星的安全。
除了科研环境简陋外,工作人员居住环境也十分艰苦,简易的工棚四处漏风,夜间抬头就可看到星星,一旦下雨就遭了殃。
可就是在如此简陋环境下,科研人员的热情之火始终没有熄灭,通信卫星工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,大家都秉着一个信念,早点将通信卫星送上天。
东方红2号成功升天
1984年9月9日,火车专列带着两颗通信卫星、地面测试设备从北京出发,抵达西昌发射场。
次年1月29日,长征3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2号0A星腾空,大家满怀着期待,希望卫星能一举冲上36000公里的高空。
可火箭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后,推力消失,卫星没能进入预定轨道。测试后发现,卫星各系统正常,只因没进入预定轨道才无法工作。
四天后就是春节,可试验队人员已没有心情过年,他们又投入紧张的测试中。
两个多月后,也就是4月8日晚19点20分,东方红2号0B星在火箭推举下,一飞冲天,成功进入同步地球轨道中,发射圆满成功。
本以为此事告一段落,可2天后,卫星上的蓄电池温度逐步上升,达到了60℃,远超限定的45℃。
技术人员急得冒汗,他们断定是因太阳能电池功率过剩导致的,果断减少充电电流,使得蓄电池不再升温。
随后,地面又调整了卫星姿态,使太阳入射角由垂直增至151度,蓄电池温度果然一点点回落,恢复正常状态,所有人的心里松了一口气。
同年4月16日19时40分,东方红2号定在东经125度的赤道上空,这意味着中国的通信卫星圆满发射成功。
次日下午6时,科研人员开始了通信试验,电视播报的中央电视台信号稳定、画面清晰、色彩纯正、音色纯真,看到这一画面,大家激动落泪。
国防部长张爱萍在北京指挥所通过东方红2号拨打了新疆区委王恩茂的电话,通话清晰稳定。
对话中,王恩茂表示乌鲁木齐的百姓们正在收看由东方红2号转播的电视节目,大家很满意。
张爱萍听了后热泪盈眶,他知道“311”工程圆满落地,中国人租赁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结束。
同年4月30日,庆祝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的庆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,科研人员受到了党和人的嘉奖。
这之后,研究人员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研发中,1985年10月,我国首座卫星通讯地面站建成。次年2月,中国又发射一枚331-3通信广播卫星。
这枚通信卫星的发射,使得通讯地面站的信号强度大幅度提高,中国就此彻底结束了租用国外卫星的历史。
而30多年后的今天,我国航天通信卫星事业一日千里,人们不仅可在电视机前看电视,也可在手机网络中遨游冲浪。
在使用手机、观看电视的同时,大家也要感谢周总理的“5·19指示”,更要感谢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。